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7-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天,《何东昌论教育》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对这本著作的编辑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向投身教育事业几十年的东昌同志,以及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敬意!

  东昌同志是清华师生十分熟悉的老学长、老领导。他毕业于西南联大,解放初期就曾担任清华大学党总支书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南翔同志主持清华工作期间,他任校党委副书记,协助领导学校的多方面工作;“文革”中,他受到错误批判;刘达同志到校工作后,他得到平反并出任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为清华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后,他调任教育部领导职务,但仍然十分关心并亲自指导清华的工作。东昌同志一直住在清华园内,学校的干部、教师遇到什么困惑、问题,都喜欢到他家中汇报、请教,他的精辟论述和深刻思想,使我们受益匪浅。

  东昌同志也是我本人十分敬重的师长和前辈。1965年我到清华工程物理系读书时,他兼任我们的系主任;上世纪70年代初,他受命主管清华教改,贯彻周恩来总理批判极“左”思潮、加强基础理论的指示,主持开办了4个研究班,我又进入了其中的固体物理研究班学习;后来我在许多工作中,特别是到学校工作后,更是经常得到他的教诲和帮助。因此,读到《何东昌论教育》这本书中的许多文章,感到非常亲切。

  下面,我想结合清华的实际,谈几点学习东昌同志著述的初步体会和感受: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性,致力提高办学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东昌同志领导教育工作几十年,但他从不“就教育教育”、“为教育教育”,而是站在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高度,从世界科技、人才及综合国力竞争的角度,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思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高等教育而言,东昌同志在1986年就提出,现在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快,今后的任务,一个是提高,一个是要继续调整结构、层次。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清华大学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调整学科布局、提高办学质量,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并逐步明晰了发展战略。2003年,东昌同志出席清华大学主办的“一流大学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并讲话指出,“要进一步认识现阶段提出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重要性。建设一流大学不是一个学校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学校的荣誉,它影响整个全局。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内增强国际竞争力,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办好这件事对国防,对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清华大学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工作,近年来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比如,与美国大学联合会(AAU)所属高校相比,在许多主要办学指标上,清华已高于AAU的平均水平;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相比,我们在SCI论文发表篇数、教师中博士的比例、科研总经费等指标上与MIT已非常接近。据国际“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发布,我校材料科学等5个学科的论文数,已进入了世界前1%的行列。再过两年,清华将迎来百年华诞,全校师生正在不懈努力,向着百年校庆时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二、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以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作为评判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准。

  在1983年所作的《改革高等教育要走自己的路》这篇讲话中,东昌同志开篇指出:“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非改革不可。”并对教育改革的五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此后他又强调,“教育思想、内容、方法要改革,教育体制也要改革”;1990年,他又提出能否用“坚持方向、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条件、提高质量”,来概括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教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针。这些都体现了他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

  事实上,东昌同志“文革”前曾兼任清华教务处处长,改革开放后也亲自领导、主持了许多具体的教改工作。这本书的开篇之作《重视大学教育 多办大学文科》,就反映了他上世纪80年代初在清华大力倡导调整学科结构、从多科性工业大学转变为综合性大学的深思熟虑。此外,他还提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要重视人才培养的途径”;他历来强调工科“要重视工程实践训练”,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他一贯倡导因材施教,提出“要注意培养拔尖人才”,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创造精神,有实事求是的献身精神,这是各门课程的任务”,而“创造性首先要表现在能独立地提出问题”;他强调“教育改革要有个检验标准”,“就是看我们培养出去的人才在社会实践里的表现”……多年来,清华大学逐步明确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育,推出新生研讨课、实验室探究课、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做到“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并强化就业引导,致力培养国家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东昌同志指出:“作为领导者(包括校、系),要‘爱才如命’。这里说的‘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才。没有这一条,当不好领导者。”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正如东昌同志所说,“又不是大家在实践中都明确了”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校各项任务越来越繁重、大学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必须反复强调,“学校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人”,“这是任何时候都要抓住不放的”。多年来,清华大学总结历史经验,梳理形成了“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职能”的新时期办学理念,就是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努力使学校成为“既是办教育的中心,也是办科研的中心”,履行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三项职能。这一办学理念,是在东昌同志过去总结的“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个结合”办学方针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培养人才、办好学校,关键在于师资和干部队伍。在东昌同志的这本书中,不仅有《教育要上去 师资是关键》这样的重要讲话,而且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次阐述队伍建设的问题,要求“朝着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学科齐全的、合格的师资队伍这个方向前进”。长期以来,我校按照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方针,重视优秀师资特别是青年教师及管理骨干队伍的建设,得到了东昌同志的肯定和支持。他曾关切地询问、了解我校引进的学术骨干的情况,还曾亲自为我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做了十余次系列讲座。

  东昌同志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他还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强调要“优化育人环境”,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浮躁之风日甚,教育界也频频出现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事件,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切实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努力形成“诚信为人、严谨为学”的良好风气。

  东昌同志在这本书的扉页上题签:“献身人民教育,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把自己的智慧与心血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东昌同志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向他学习,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坚持正确方向,勇于改革创新,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